来源:雪球App,作者: 热忱的股票小实验室,(https://xueqiu.com/7013521659/233557692)
知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曾经说过,“很多人因为没有本钱而做不成小买卖,很多人因为有了投资而实现了人生梦想”。不管是大企业也好,中小企业也罢,资金绝对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但有人一年几次融资,迅速成长为行业独角兽,有的初创企业直到关门也没融到一分钱,还有的创业者虽然成功融资,不过自己却净身出户。
星巴克从成立到上市花了21年,而瑞幸从成立到纳斯达克敲钟仅用了十分之一的时间。反观瑞幸两年扩张2370家门店,获得近10亿美元融资,背后使用的主要融资方式就是股权融资。
事实上,股权融资正是助力创业公司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瑞幸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通过融资实现如此高效发展的企业。
不过对第一次股权融资的公司来说,股权融资可是门学问,拿多少股权比例出来也有讲究。
01 想融多少钱?
股权融资以出让企业股权的方式获得外部投资者的资金支持,投融资双方是一种战略互信合作的关系。
股权融资模式下,投资人看重的是企业的未来成长性和长期价值,融资人则借助外部资金来渡过当下难关,同时布局未来。
企业最值钱的资产是股权,最不值钱的资产也是股权,初创时期的企业资金紧张,很容易一时脑热为了高估值,出让暂不值钱的股权,但守住51%股比是底线。
当年马云靠着6分钟的解说打动了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拿到了2000万美元的投资。其实,当时孙正义想投资4000万美元,可马云最终只要了2000万美元,因为孙正义投资4000万美元的前提是要阿里巴巴49%的股权。
如果公司还处于发展前期就丢失大部分股权,很可能会导致创始人团队失去企业控制权。马云和蔡崇信都深知这一点,所以最终才决定只接受孙正义2000万美元的投资。
马云和孙正义▲
对中小企业来说,确定融资额度是非常重要的。融资额度太大,有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同时也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甚至丧失过多股权;融资额度太小,则可能杯水车薪,对企业没什么实质帮助,影响企业发展及其业务开展。
越早期的项目,比如一个刚上线或者刚运营不久的创业项目,在没有产品、没有用户、没有市场、没有收入、没有盈利的情况下,很难对它进行准确估值。
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仅仅依赖投资人对项目的价值判断来进行定价,创业合伙人心里也应有一杆秤,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不低估其价值,也不低估股权融资背后的风险。
在出让股权时,务必要珍惜自己的股份,尤其是在公司起步阶段,避免为了融资不讲原则地退让,哪怕是出让控股权也在所不惜,很可能就会被资本所反噬,被投资人牵着鼻子走,失去自己的初心,导致创业公司误入歧途。
02 跟谁做交易?
不过即使将出让比例调整到29%,也有被算计的可能。
创业者,希望的是“雪中送炭”式的投资和支援,而资方更擅长“锦上添花”。创业者与投资方之间本是双向选择,但总有投资方会反客为主。
2015年,曾任《每日经济日报》记者的胡炜炜创立摩拜单车。作为创始人,胡炜炜持股约36%,紧随其后的第二大股东为李斌,其持股比例为29%。王晓峰是摩拜董事长,也是摩拜早期的天使投资人,实际上,李斌的身份并非仅仅是天使投资人那么简单。
据悉,李斌不仅为胡炜炜提供天使投资、指明创业方向,甚至就连摩拜这一品牌名称都要插手。事实上在摩拜内部,李斌也确实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2015年年底,在李斌撮合下,愉悦资本向摩拜注入数百万元的A轮投资,李斌随即请来了曾担任Uber上海城市总经理的王晓峰,出任摩拜CEO一职,理由是媒体出身的创始人胡炜炜缺乏公司运营管理经验。
空降的王晓峰开始以摩拜联合创始人的身份示人,拥有股权高达20%。伴随王晓峰的入局,摩拜公司内部的权力架构有了明显改变:王晓峰统管所有公司事务,而作为公司创始人的胡玮炜则要向王晓峰汇报,同时,王晓峰开始被公司推向前台,频繁抛头露面,其风头甚至取代了创始人胡炜炜,被当做摩拜的第一代言人。
更值得玩味的是,加上其“嫡系”王晓峰的20%,本有29%股比的李斌毫无疑问成了摩拜实际掌控人。
近年来,投资市场也慢慢从卖方市场往买方市场转变,投资人在挑项目的同时,融资方也要审视投资人,对其进行反向尽调。
除了尽调,还应设置门槛,外部投资人通常只投钱,不做事,因此其股权获得价格应比合伙人高,而不应同合伙人一视同仁,按同样的价格来获取股权。
通常,建议外部投资人要比内部合伙人最低要以高出1倍的价格购买股权,比如,公司启动资金如果需要100万元,那么内部合伙人购买价格为1万元/股,外部投资人则要定位2万元/股。
具体操作时,要绝对避免完全按出资比例来分配股权,因为外部投资人相较创业合伙人团队,其权益肯定要受到一定限制,对此,创业合伙人要共同把控好底线,该强势的时候一定要强势,否则后患无穷。
03留下后来者空间
不过创始人不必过于担心,用股权融资的方式引进外部投资人就一定会影响控制权。按照周鸿祎的理解,投资人更倾向燃烧创始人的青春给他们换钱,鲜有人愿意操那份心。
而且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估值和溢价会越来越高,融资过程中对股权的出让额度会越来越低,对创始人股权的稀释效应也在递减。
与其担心这个,倒不如担心投资人股权分配不合理,有可能打击创业合伙人的积极性,还会给后期二轮三轮投资者设置天然的进入壁垒。
公司创始人要把控好融资过程中的平衡,既要确保公司发展所必须的现金流,同时兼顾公司控制权不丧失。通常,按照正常的融资路径,一个公司需要进行五六个轮次的融资。公司每一阶段融资出让股权比例的大小,都会对后续投资人的进入和股权出让比,产生直接影响。
一般情况下,在天使轮出让股权比例建议在10%~20%,越低越好,尽量不要超过30%。
这样,创始人才能占据主动权。后续融资,每轮股权出让比例一般视投资人的出资额度具体来定,正常处于递减状态(在天使轮投资后天使人得到股份比例基础之上)。
另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创始人对于公司的发展和融资情况要有几个总体的提前规划,应充分考虑到伴随股权的不断稀释所产生的公司控制权争夺,并做出相应预案和应对措施。
例如有限责任公司在初始股权融资时,为避免股权被进一步稀释,可实行AB股机制。也就是将股份分为A、B两类,同股不同权,在行使投票权时,A类股1股抵1票,B类股通常可抵10票,创始人持B股,如此可以牢牢掌握公司的话语权。
不管处于企业发展的哪个阶段,股权都是稀缺资源。出让股权比例要斟酌再三,看似是钱权交易,实则背后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博弈,对于创始人而言,控制权是底线,同时还要给未来力量留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