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国是什么意思呢?《春秋》里面讲过,叫做“君行则守”,“守曰监国”,监国就是皇帝外出的时候,由皇太子等代替皇帝在朝中的日常权力。因此,监国其实是一种临时性的东西,通常一个王朝出现监国的话,就意味着大厦将倾了。历史上真正有“制度”的监国并不多,大概唐朝和明朝有那么一点制度化的监国。
监国的太子的权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但礼制待遇上当然比一般的太子要高,但一般也不会提升太多,因为在礼制上,皇太子的待遇已经很高了,如果再提升,就跟皇帝差不多了,比如唐代皇帝的冕服,是垂白珠十二旒,皇太子则是白珠九旒,太子一旦影响到皇帝的权威,那样对太子也是不利的,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所以一般来说,太子监国在礼制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权力上的变化而已。
不过唐代的太子监国,在礼制上有一个创举,就是为太子监国专门做了一个“印”,唐代规定,太子监国时可以拥有一个特别的印信叫做“双龙符”,我们知道皇帝最重要的印信是“玉玺”,符比玺的地位要低一点,太子监国的时候一般是不能动用玉玺的,而是专门给太子做了一个“准玉玺”,叫做双龙符。在监国期间,以太子的名义发命的各种命令盖上这个双龙符后就具有了诏令的性质,在遇到战事,需要调遣军队等重大事情的时候,可以用这个双龙符调派军队,相当于拥有了军权。但这个双龙符具体是个什么样子的东西,后世已经失传了,明代的人已经只是听说有这个东西,没见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