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 >> 上级精神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宣传提纲

来源:365bet体育平台   作者:佚名   时间:2009-05-11   字体显示: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年,也是海西战略实施5周年和我市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关键之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宣传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一总体要求,突出“科学发展、四求先行”这一活动主题和“海西应先行、环三争跨越”这一实践载体,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加快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科学发展观在我省我市的实践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学习要点
   必须着重从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等方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要点。
   (一)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状况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全党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2.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十七大报告从8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既有作为主导方面的成绩和进步,又有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形势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进现代化建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孕育和诞生的。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世界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社会公平随着社会财富增加得到更好实现的发展,应该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总体稳定。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贸易摩擦不断,资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突出,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担负起增加社会财富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的双重使命,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理念。
   (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布局,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的认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能持续的发展,而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发展,是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着重要坚持两点: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实现三个转变和坚持走四条道路。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走四条道路,即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土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振兴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合理引导城市建设的方向和节奏,促进城镇规模结构合理化、城镇布局集群化、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化、城镇面貌特色化。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2.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集中起来,就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就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就要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由最广大人民共享,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统筹兼顾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就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3.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界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改革发展稳定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就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就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着重做到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和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即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即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重抓好九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二是统筹区域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调节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作用,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现代化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六是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善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坚持全国一盘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又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七是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善于兼顾和统筹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八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九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保障和改善以“五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继续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4.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科学的发展道路是党领导开辟的,伟大的发展事业要靠党的领导来实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科学发展观在福建的具体实践――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与竞争势头强劲、两岸三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新形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历届省委探索实践基础上,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于2004年初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2007年省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从而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的经济区域。
   (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意义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不仅对福建自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也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完善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布局。可以依托自身所具有的联接台港澳和两个三角洲的区位优势,通过承北接南、东拓西联,与长三角、珠三角对接,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
   2.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后发优势.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资源、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东部率先发展。
   3.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充分发挥福建对外开放“窗口”作用,通过构建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4.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融合。“海峡西岸”对应着“海峡东岸”,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于海峡经济区的最终形成是有力促进和推动,这将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完整,有利于打造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思路
   认真落实“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即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
   切实把握“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
   着力实施“八大举措”,即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建设文化强省。
   构建“九大支撑体系”,即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闽台合作、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以及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四)“两个先行区”建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延伸和拓展
   省委提出建设“两个先行区”是海西战略的延伸和深化提升,也是海西的方向所在。一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这方面,福建有基础有条件,,要继续坚持好字当头谋发展、改革创新谋发展、以人为本谋发展、统筹协调谋发展,在科学发展上率先探索,先行一步。二是为了更好地凸显福建的对台优势。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为福建更好地服务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良机,明确提出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有利于福建充分发挥对台的“五缘”优势,通过先行先试国家有关对台政策措施,更好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三是为了更好地尽到福建的责任。作为沿海地区,作为对台工作前沿,福建有责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义务更好地承担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
   (五)“四求先行”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实践方向
   为加快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省委提出“四求先行”要求的实践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怎样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这一重要问题。“四求先行”,即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持续运作求先行。
   (六)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总体思路提出以来,省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负责、敢于问责,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断推进,发展思路开始完善,发展定位开始明晰,发展效应开始显现,发展氛围开始形成,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形势、态势、趋势和气势。
   1.全省经济持续增长。全省经济增速连续7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全省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446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863亿元,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2.9%;财政总收入从47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516亿元,年均增长21.4%,人均生产总值从12938元增加到2008年的30123元,超过4000美元,年均增长12.2%;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均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2.“两个带动’持续深化。持续深化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全年实际新开工、投产重点项目分别比计划增加50%和20%,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70万千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02公里、港口吞吐能力3260万吨,福建炼化一体化、液化天然气等重大项目基本建成,宁德和福清核电、厦漳跨海大桥、永安至宁化和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等项目开工建设:一批产品、服务、区域、科技品牌脱颖而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177个,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5位。
   3.海西效应持续拓展。54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支持海西发展的举措深入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并获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批准,20个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联盟正在形成,服务中西部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快构建,与兄弟省份的区域协作进一步加强,海西发展活力和先行优势日益显现。
   4.闽台交流持续深化。闽台产业对接持续拓展,农业合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获批设立。金融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厦门商业银行成为首家台湾金融机构参股的大陆银行,台湾人寿正式落户厦门。两岸“三通”实现新突破,厦门、福州机场成为两岸直航航点,厦航成为大陆首家在台设立办事处的航空公司,沿海8个港口成为首批两岸海上直航口岸,福州、厦门成为两岸直接通邮的封发局。“海峡旅游”势头良好,我省成为大陆首批赴台旅游省份之一,直接往来航线成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通道。通过“两门”、“两马”、“泉金”航线往来人员超过百万人次,增长35%。
   三、科学发展观在宁德的具体实践——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战略高度系统考虑、科学谋划宁德未来的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开发建设环三都澳,是宁德几代人的梦想,也是宁德科学发展、跨越崛起的最大希望和潜力所在,根据省第八次党代会对宁德提出“要在海西发展中发挥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为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作贡献”的新定位、新要求,2007年初,市委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作出了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决策。这是一个总结过去、面向未来、放眼世界、迎接挑战、发挥优势、赢得主动的重要抉择。2008年8月11日,《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9月16日,省委书记卢展工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这个规划,对规划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强调要依法依规、规范动作,把规划做到位;要逐步开发、有序推进,找好切入点;要科技创新、有效提升;要安置保护、民生优先,9月30日,省政府对这一规划给予正式批复。至此,《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获准实施,由此拉开了宁德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力求先行的序幕。我们要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巩固扩大科学发展观在我市的实践成果。
   (一)环三都澳区域范围
环三都澳区域是以三都澳为中心,以宁德1046公里岸线为主轴,立足沿海,融入海西,面向台湾,背靠内陆,北承温州,南联福州,具有独特优势和潜力的经济发展区域。主要包括三都澳内三都岛、青山岛等几个岛屿和环三都澳的几个半岛为主的核心区, 以宁德沿海4个县(市、区)为主的统筹区, 以及以5个山区县为主的延伸区。核心区、统筹区、延伸区互为一体、联动发展、紧密相连。
 (二)环三都澳区域特点
区位优势突出.三都澳港区地处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和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东距台湾基隆港仅145海里,西靠广阔的中部内陆腹地,北距上海390海里,南至福州66海里,是我国南北海运和诸多国际航线的必经之路。随着通往内陆高速通道的加快建设,将成为浙西南及江西、安徽、湖南等内陆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与战略地位,可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家特大型港口建设的一个重要布局点。
   建港条件优越。三都澳水深港阔,水域面积714平方公里,其中等深线在10米以上水域174公里,深水岸线长88公里,主航道水深30-115米,无碍航暗礁,且口小腹大,避风条件好,常年不冻不淤,地质结构稳定,规划可建3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其中20-50万吨级泊位61个,是目前国内建设大型深水泊位最理想的港址,符合世界航运船舶大型化、航道深水化的趋势。三都澳是中国东南沿海唯一尚未大规模开发的深水良港,具有发展成为大型工业港和综合性枢纽港的广阔前景。
   配套资源丰富。三都澳周边拥有丰富的土地、淡水和电力资源。拥有290平方公里左右的滩涂面积,可为建设业主码头、发展产业港、布局大型领海产业提供足够的围垦用地空间;全市已建设和即将建设的各种电力资源可达2200万千瓦;拥有淡水资源总量达150亿立方米。
   经济腹地广阔。三都澳是紧临“长三角”的主要门户,背靠广阔的中部内陆腹地,港区与沈海高速公路及即将建成营运的温福铁路相连。已经动工建设的宁武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宁德通往浙江衢州的铁路、沿海货运铁路专线、沿海客运高速铁路专线、通往浙江泰顺的高速公路以及沈海高速公路宁德段复线、京台高速公路古田段和古田至屏南连接线,也都已列入国家近期交通网建设规划,正在加快前期工作和建设步伐。随着这些重大交通项目的陆续建成使用,三都澳将进一步形成北承南联、西进东出之势,成为浙西南及江西、安徽、湖南等中部内陆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之一,并可成为两岸之间投资和货运往来的最佳通道之一。
   环境容量较大。环三都澳区域内生态优良、环境优美,是距离长三角地区最近,生态环境质量最好,滨海渡假资源最丰富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环境承载能力强,具备大规模承接产业与人口转移的广阔空间,也是东南沿海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的黄金胜地。
   (三)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统领、两个带动、三步跃升、四位一体、五大功能。
一个统领: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突出“好”字优先、“好”字当头,坚持好中求快,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个带动:就是要突出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两个抓手,以项目带动形成新增长点,以品牌带动提升发展水平,推动各个领域、各项建设体现又好又快的目标和要求。
   三步跃升:就是要按照“临海、跨海、环海”三步走的发展步骤,环环相扣,步步紧逼,滚动开发,联动发展,形成三湾一轴的海湾型城市。一是“临海”。就是以漳湾、城澳、赛甘下湾、溪南、铁基湾等临海板块为启动区。二是“跨海”。就是要在建设环三都澳滨海交通干线的基础上,适时启动三都岛跨海大桥、溪南海底隧道等大型跨海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三都澳内部形成跨海战略。三是“环海”。逐步形成一个城市湾、一个度假湾、一个产业湾。
   四位一体:就是要着力做好港口开发、产业聚集、城市拓展和生态保护四篇文章,实现港口、产业、城市、生态四位一体、互动发展。这基本上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都融入其中了。港口开发必须为产业服务,生态保护必须在产业发展、港口开发、城市建设中始终体现,城市发展必须为产业发展、港口发展、旅游休闲度假发展配套。
   五大功能:一是海西对接长三角的前沿区域。发挥环三都澳区域北接温州、直上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强化与长三角及浙南地区在产业、基础设施及政策、市场等方面的全方位互动对接。二是新兴的临海重化产业基地。依托环三都澳区域优势,重点突出重化产业,着力拓展临海产业发展领域,重点建设若干临海产业板块,打造高度关联化的大型临海产业集群。三是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枢纽。港口要发挥三大功能,通过发展业主码头成为产业港、进行战略物质储备成为储备港、为周边地区服务的物流港。四是对台合作的重要平台。宁德与台湾基隆港距离仅126海里,对台的优势很多,可以挖掘、合作、交流的平台很多。按照省里提出的“五缘”发展优势,我们对台可以合作的有电机、水产品集散、农业、科技、石化等很多经济领域,在文化上也有很多领域可以合作。五是绿色宜居的海湾新城。随着产业、旅游业做大,凭借优良的生态本底,外来人口会不断流入、集聚。城市人口聚集关键靠产业,产业发展关键要突出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述这五个功能,就是宁德发展的总的目标定位。
   (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坚持区域联动,重点突破,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推动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的工作大局上来,举全市之力、聚各方要素,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的落实。
   1.区域联动、山海互动,切实增强大局观念。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沿海率先突破、山区积极融入、部门协同动作。蕉城、东侨要壮龙头、做表率、求先行,福安要挑大梁、走前头、求先行,福鼎要当先锋、谋对接、求先行,霞浦要立潮头、争跨越、求先行,古田、屏南、周宁、寿宁、柘荣要强特色、重互动、求先行,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核心区、统筹区、延伸区协同合作、联动互动、共同发展。
   2.围绕规划、做好衔接,完善相关配套规划。围绕《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目标任务,突出抓好溪南、漳湾、赛江三大临港工业片区分区规划,并做好与省里海西发展相关规划的衔接。根据省政府对《规划》的批复要求,争取省直部门抓紧修编、调整、充实相关专项规划,努力使《规划》中的空间布局、建设容量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省一级层面的专项规划中摆上重要位置,并得到省里的大力支持建设。
   3.加大投入、突出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当前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机遇,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力度,突出抓好对环三都澳区域开发建设牵动大、辐射力强的“一纵”(沈海高速公路复线)、“两横”(宁武高速公路、衢宁铁路)、“六联”(白马疏港铁路、漳湾疏港公路和铁路、溪南二级疏港公路及溪南疏港高速公路、铁路)、“五大围垦”(溪南、腾川、湖塘、大南塘和后湾围垦)、“三大作业区”(溪南、 白马、漳湾港口作业区)为重点的交通基础和临港工业区建设,加快构筑环三都澳区域打开内陆腹地大通道、畅通港口大物流、建设港口工业区大平台、凸显深水良港大开发的总体框架。
   4.抓住机遇、项目带动,谋求产业发展突破。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重点推进若干符合产业政策、先进高效、节能低排的重大产业项目实施,迅速壮大区域经济总量。着力打造溪南、漳湾、赛江三大临海产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引领区域发展。坚持临港突破、多元推进的产业发展策略,重点培育发展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电力工业,实现临海重化产业项目布局突破。立足区域初具规模的电机电器、船舶修造、汽摩配件、食品等重点内生性产业,做大做强。
   5.强化组织、引进人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强有力的环三都澳区域开发管理机构,明确职能职责,强化对环三都澳区域开发建设的组织协调。聘请“两院”院士及国内外知名专家,设立开发建设智囊机构,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实行大工业区管理体制,更大范围内集中优势生产要素。创新投融资体制,为环三都澳区域开发建设筹措资金。
   (五)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以来的进展
   宁德市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形成了设施完善、产业聚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区域和谐的发展局面,环三都澳区域发展取得初步成就。
   1.项目带动得突破。进一步拓展临港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发展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煤化、电力工业,打造高度关联化的大型临港产业集群。溪南半岛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省政府与中海油正式确定在溪南半岛共同开发建设海西宁德工业区,正抓紧组建工业区管理机构和合作开发公司;福建第一个核电站一宁德核电08年2月正式动工,一期工程一、二号机组进入主体土建施工阶段,国家能源局同意核电送出工程开展前期工作;大唐火电二期2号机组已投产发电;此外大唐三期工程、煤化工,MI能源、多晶硅、锂离电池、游艇制造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2.基础建设求先行。温福铁路宁德段铺轨全面完成,宁德市第一条东西走向的高速公路一宁武高速公路宁德段、宁古二级公路古田段、盐田至溪南疏港公路已动工建设,衢宁铁路、京福铁路古田段、白马港铁路支线、东南沿海货运铁路专线、沈海高速公路复线、京台高速公路、福泰高速公路、沈海线湾坞至溪南疏港高速公路、滨海大道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3。品牌效益有提升。电机电器、船舶修造。食品加工、汽摩配件等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壮大。其中电机电器产业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福安被授予“中国中小电机出口基地”称号,福鼎申报“中国化油器名城”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评审。茶叶、食用菌、水产等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福鼎、蕉城分别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大黄鱼之乡”,福安成为我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市,福鼎被农业部评为“白茶加工基地和产业基地”,“古田银耳”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坦洋功夫”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证明商标注册证书。
   4.绿色生态可持续。突出抓好冶金。化工、电力、建材、制革等重点行业节能和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2010年前全市所有县(市)都建成投产一座以上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科学开发保护资源,宁德世界地质公园被列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名单, 白水洋、鸳鸯溪、太姥山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福鼎市、屏南县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鲤鱼溪、九龙漈创建4A级景区加快推进。
   5.机制体制在创新。与省口岸与海防办、福州海关、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公安边防总队、福建海事局签订支持环三都澳区域综合开发建设备忘录。与省科技厅建立厅市科技工作会商制度,成立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市电机工程研究院和8个研发中心。设立宁德市院士科技园,聘请18位“两院”院士和专家为市政府顾问。成立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研究院,聘请省内知名社科专家担任研究员,为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咨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只进一家门、服务一条龙”。大力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加强与开发性银行、进出口银行及商业银行的沟通、合作,积极争取银行信贷额度,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积极筹建三都澳农村商业银行,多渠道筹措环三都澳区域开发建设资金。对台合作交流持续扩大,台湾民俗文化进香团以直航方式抵达宁德,实现了宁台客运直航的历史性突破;宁德港被列入两岸海运直航港口,基隆市市长访问我市,并与我币签订了《建立紧密经济文化合作关系的协议》,两地交往交流更加紧密。
   编后:为了进一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为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根据市委要求,于今年4月份起在全市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为保证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市委宣传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宣传提纲》。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不免有不足之处,诚望批评指正。
[附件下载]
站点地图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 365bet体育平台@2010-2011  备案号:闽ICP备11011339号
联系电话:0593-2072355 联系邮箱:tjjfuture@163.com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 邮编:352000
制作维护:福建省交通信息通信中心 联系电话:0591-87077100 87077101 联系邮箱:xxzx@fjjt.gov.cn 地址:福州市东水路18号  邮编:350001